1. 客服熱線:400-615-8698
        多特蒙德中文

        互聯網金融戰國時代 銀行家徹夜難眠

        2013年10月18日 TAG: 本站

        互聯網金融戰國時代 銀行家徹夜難眠

         

        來源:新京報(北京)

         

        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或金融業,既是嚴峻甚而顛覆性挑戰,又是寶貴可謂難得機遇。倘若應付不了、招架不住這一挑戰,定然難逃“21世紀滅絕恐龍”的宿命。反之,倘若把握利用好這一機遇,可大大更新提升自我,鳳凰涅槃。


        1995年,世界第一家網絡銀行在美國誕生,互聯網金融拉開序幕。如今,各主要經濟體互聯網金融更是方興未艾,如火如荼。至於我國,有關互聯網金融討論與行動更可謂熱火朝天,而有關看法又衆說紛紜,做法也多少有些“各自爲戰”,典型的互聯網金融戰國時代。究竟應該怎麼看怎麼做互聯網金融?

        “鍵盤鼠標”擊敗“水泥磚頭”

        互聯網金融,顧名思義,即運用互聯網技術與精神提供系列金融服務的新型金融。其“新型”非同小可,並非一般,而是具有革命性的新型。換言之,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及發展是一次金融革命,我們不妨稱之爲“互聯網金融革命”。其革命對象無疑即傳統金融業。誠如比爾·蓋茨上世紀中後期所預言的:“21世紀傳統商業銀行將成爲一羣滅絕的恐龍。”何以如此?

        其一,互聯網之虛擬網點網絡可很大程度替代銀行之物理網點網絡。網點多,網絡覆蓋範圍大,是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基礎設施優勢,業界通常稱之爲“水泥磚頭”優勢。由於打造這樣的基礎設施並非易事,耗時耗物不說,增加一個網點,尤其是跨區域增加網點,獲得監管部門準入,困難重重,因而哪家銀行擁有了網點網絡或“水泥磚頭”優勢,哪家銀行就擁有了做大做強的基礎。

        而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其虛擬網點網絡卻可很大程度替代銀行之物理網點網絡,“鍵盤鼠標優勢”讓其“水泥磚頭”優勢不再,至少不再那樣優勢,這就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基礎優勢。正是這一替代效應,讓互聯網成爲進入銀行業的“不速之客”或“搶食者”。正如一位美國銀行家本世紀初始所言:“虛擬市場業務正在吞食實體業務。”

        其二,互聯網金融更能突破時空侷限,而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更靈活地服務更廣大時空範圍的消費者。互聯網金融,依託全天候覆蓋全球的虛擬網點網絡,讓消費者在任何地點,動動手指頭,敲敲鍵盤,點點鼠標,就能支取任何地點的資金,辦理遠程銀行業務,如此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更靈活地服務更廣大時空範圍的消費者,這是傳統銀行望塵莫及的。

        其三,互聯網金融還可大幅降低業務成本。早在2000年時,歐洲銀行業測算其單筆業務的成本,營業點爲1.07美元,電話銀行爲0.54美元,ATM0.27美元,而通過互聯網則只需0.1美元;一般而言,銀行業通過在線虛擬支付的成本是通過物理分支機構支付的1/161/6。這樣的成本優勢空間,意味着什麼?不言而喻。

        擺脫“滅絕恐龍”宿命可鳳凰涅槃

        其四,互聯網之大數據信息集散處理將大大提升金融業服務與風險管控之能效。互聯網產生大數據,大數據推動雲計算,而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集散處理,對金融業提升服務與風險管控能效又是至關重要的。大數據集合海量非結構化數據,通過實時分析,爲互聯網金融機構提供了客戶全方位信息,通過分析和挖掘客戶的交易和消費信息掌握客戶消費習慣,並準確預測客戶行爲,使銀行在營銷和風控方面有的放矢。譬如,通過社交網絡或電子商務平臺可挖掘各類與金融相關的信息,獲取部分個人或機構沒有完全披露的信息。可以預見,若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信息集散處理,互聯網金融必將大大提升金融業服務與風險管控的能效。換言之,更高效周到服務與更安全穩健的金融業可期。

        其五,“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融入金融業,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或將造就新的金融業態。這一互聯網精神融入金融業,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平臺,將改變傳統的融資模式,或將衍生既不同於傳統間接融資,也不同於傳統直接融資的全新融資模式,姑且稱其爲“互聯網融資模式”。與此同時,將增進其與客戶之間的瞭解、理解與良性互動,形成新的金融業客服關係及商業模式,進而造就新的金融業態。

        其六,上述因素共同決定,互聯網金融更能做到普惠金融。由於其可突破時空侷限、可大大降低成本、有大數據、雲計算信息集散處理優勢以及“開放、平等、協作、分享”之精神,因偏遠分散、信息太少、成本居高、風險較大而很難得到金融服務的弱勢羣體,或能從互聯網金融得到有效而可持續的金融服務。我們一直追求的普惠金融夢想,或能通過互聯網金融而很大程度得以實現。

        綜上所述,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或金融業,既是嚴峻甚而顛覆性挑戰,又是寶貴可謂難得機遇。倘若應付不了、招架不住這一挑戰,或把握不住、利用不好這一機遇,定然難逃“21世紀滅絕恐龍”的宿命,一如以日升昌票號爲代表的我國山西票據業,興盛了一百五十多年,後因未能把握住、利用好“電報金融”而成爲滅絕的恐龍。

        反之,倘若深謀遠慮,從容應對這一挑戰,把握利用好這一機遇,不僅可逃“恐龍宿命”,而且可大大更新提升自我,鳳凰涅槃。這就是爲什麼互聯網金融革命讓銀行家們徹夜難眠的理由。

        吹捧“野蠻生長”是一種捧殺

        我國互聯網金融起步並不晚,招商銀行於1997年率先推出中國第一家網上銀行,僅比世界第一家網絡銀行晚兩年。其發展可以將其劃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以網絡銀行、網絡證券和網絡保險的出現爲標誌,我國互聯網金融經歷了第一輪高速發展。

        第二階段是21世紀近10年以來,以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移動支付、大數據、雲計算、搜索引擎等爲代表的新一代互聯網技術,以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形式滲透到金融領域。第三方支付、阿裏貸、P2P、線上融資、網絡保險、移動支付等新名詞、新金融模式層出不窮,它們都給傳統金融格局帶來了新的變化。

        近十多年來,我國網絡銀行客戶數量和交易金額都呈快速增長趨勢。就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的主流還是金融系所做。

        “互聯網金融”其實應當是“互聯網”與“金融”兩基因有機結合的“轉基因金融”。金融系互聯網金融之金融基因強勢,互聯網基因弱勢;非金融系互聯網金融之互聯網基因強勢,金融基因弱勢,因而應當互相學習借鑑,並積極合作,取長補短,以共同做成“轉基因金融”。

        互聯網金融畢竟是金融,因而不能沒有金融基因,而最重要的金融基因即風險管控。因爲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是承擔並管理風險的行業,倘若管控不了風險,一旦失控,個別風險引發系統風險,乃至引發金融、經濟、政治危機,後果不堪設想。

        筆者斷不苟同當下對非金融系之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及“攪局”的吹捧,那不是愛之,而是捧殺之。

        本人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結論性意見:互聯網金融,即運用互聯網技術與精神提供系列金融服務的新型金融。既要看到其對金融業的革命性創新意義,又要保持理性,對其風險隱患保持足夠警惕。

        同時,金融監管也不能缺席,而應及時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視野,儘快構建包容兩系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體系,以形成有效金融監管與革命性互聯網金融創新之良性互動,讓互聯網金融更安全穩健地惠及廣大實體經濟與社會大衆。

        楊再平(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

         

        本文鏈接:http://www.sicklycat.com/product/html/26.html轉載請註明!
        掃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多特蒙德中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10279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