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熱線:400-615-8698
    多特蒙德中文

    互聯網金融挑戰電子支付體系

    2013年01月31日 TAG: 本站

     互聯網金融挑戰電子支付體系

     

    進入互聯網金融時代,電子支付體系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基礎設施。根據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特點,就要求電子支付基礎設施環節必須做到高效、穩定、安全和靈活的資金流轉。

    就在最近十年裏,我們已經看到互聯網技術的應用,特別是雲計算、搜索引擎、社交網絡等已經引發了媒體行業、零售業和部分服務行業的變革,而現在這種影響力已經逐漸滲透到金融行業當中。

    廣義的金融泛指一切與信用貨幣的發行、保管、兌換、結算,融通有關的經濟活動,其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隨着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金融交易已經從傳統的專網不斷向互聯網進行滲透,互聯網將金融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發揮到了極致,並且這種趨勢還在成幾何級數增長。目前部分商業銀行、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已經開始通過社交網絡推廣自己品牌或者直接在網上銷售金融產品,這就已經是互聯網金融了。

    不論是哪種互聯網金融,電子支付體系都將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現有的網絡商品交易相比,互聯網金融交易的特點是:金額規模巨大,營銷所產生的爆發力更強,容錯率也更低,這就要求在電子支付這個基礎設施環節必須做到的高效、穩定、安全和靈活的資金流轉。沒有這個基礎,互聯網金融就只能是空中樓閣。

    電子支付體系發展現狀

    國內電子支付體系主要是隨着中國電子商務網上支付的應用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

    19984月,招商銀行在一網通網頁上率先推出網上企業銀行服務,成爲國內首家推出網上業務的商業銀行。1999年首信易推出網關支付平臺,標誌着我國非金融機構支付平臺的產生。

    然而,由於電子商務中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不是面對面進行的,而且物流與資金流在時間和空間上也是分離的,這種沒有信用保證的信息不對稱,導致了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商家不願先發貨,怕貨發出後不能收回貨款;消費者不願先支付,擔心支付後拿不到商品或商品質量得不到保證。博弈的最終結果是雙方都不願意先冒險,網上購物無法進行。

    200310月,支付寶率先創造性地推出了擔保交易的形式,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個公共的、可信任的中介,一舉解決了買賣雙方互不信任的難題。而且,通過第三方支付可以使商家看不到客戶的銀行卡信息,同時又避免了銀行卡信息在網絡上多次傳輸而導致信息泄露。因此第三方支付模式同時滿足了電子商務中商家和消費者對信譽和安全的要求,它的出現和發展在推動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大大推動了相關信任環境和安全機制的建設。2005年以後,隨着國內網上購物的普及,電子支付市場進入蓬勃發展時期,市場參與者愈來愈多,政府部門爲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加快了相關法律法規的建立。《電子簽名法》、《電子支付指引(第一號)》、《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等相關法律法規文件相繼出臺,爲國內電子支付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保障,促進了電子支付產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一條由商業銀行、非金融支付機構、商戶等組成的產業鏈。

    在非金融支付機構出現之前,傳統的市場交易一直由銀行提供支付結算的金融服務,但是隨着市場交易虛擬化,商業銀行的支付系統無法滿足網絡交易需求。

    例如,網上交易活動的完成涉及異地異行間多個銀行系統配合才能完成,前臺交易實時與後臺結算滯後形成突出矛盾;再如,銀行支付方式只具備資金的傳遞功能,不能對交易雙方進行約束和監督,這使銀行不可能承擔網上交易資金損失和貨物保障的賠付承諾,這種交易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信任缺失的危機;又如,網上交易的高風險和高成本,給銀行帶來資金風險,使銀行不願意經營大量的零售結算業務等。

    上述問題的存在爲支付寶等非金融支付機構的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通過提高整個電子支付體系效率和適應性,使其能適應電子商務市場的快速發展。

    在目前的電子支付產業鏈中,商業銀行既是所有網上支付的資金源頭又是結算後臺,所有的電子支付資金流轉還是運行在商業銀行體系內;而非金融支付機構則是託管在銀行系統之上的支付體系。

     非金融支付機構對於整個電子支付體系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於4個方面:

    其一,在網絡信用普遍缺失的情況下,非金融支付機構開創了擔保交易的支付流程,提高了網上交易中商家和消費者的相互信任,促進交易成功實現。

    其二,通過雲計算等網絡技術,提高電子支付系統穩定性。以2011年淘寶光棍節大促爲例,當天凌晨0:01分瞬間有超過5.5萬筆交易同時涌入支付寶系統,8分鐘之內成交額突破1億元,當天共成功完成了3369筆交易,創造了新的電商世界紀錄。除此以外,支付寶當天還接待了超過90000位客戶的來電諮詢,向用戶發送短信近1700萬條。如果沒有雲計算技術和產業鏈合作,任何一個世界級的支付平臺都會癱瘓。

    其三,大幅度提高支付成功率和便捷性。例如,支付寶推出的快捷支付服務,消費者不用開通網銀,直接通過輸入銀行卡面信息就可以完成網上購物付款。該服務不僅有效減少了網上支付步驟,而且還大幅度提高了支付成功率,網上商戶在不做任何追加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就可以增加近四成的交易額。

    其四,利用互聯網安全技術分擔支付風險。

    除了資金流轉本身的價值以外,非金融支付機構還爲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的營銷提供運營推廣平臺。例如,支付寶的收銀臺立減積分POS”,都幫助合作夥伴銀行提供了客戶營銷平臺,不僅可以吸引新客戶辦卡,更可以激發持卡客戶消費的積極性。

    電子支付體系的發展趨勢

    可以看得出,目前電子支付體系還是建立在以服務電子商務實物交易爲核心的設計理念之上,而互聯網金融的交易標的則是虛擬的金融資產,交易規模更大、更頻繁,容錯率也更低。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先生曾經撰文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支付體系進行如是描述:隨着WI-FI3G等技術發展,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融合趨勢已非常明顯,有線電話網絡和廣播電視網絡也會融合進來。在此基礎上,移動支付將與銀行卡、網上銀行等電子支付方式進一步整合。未來的移動支付將更便捷、人性化,真正做到隨時、隨地和以任何方式進行支付。隨着身份認證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等安全防範軟件的發展,移動支付不僅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小額支付,也能解決企業間的大額支付,完全替代現在的現金、支票、信用卡等銀行結算支付手段。

    謝平給出的藍圖實際上描繪了電子支付體系發展的三個重要趨勢:

    其一,終端的離散化。如果回溯一下電子支付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支付終端一直隨着金融業發展處於離散化進程中。最初的支付終端完全掌握在銀行網點櫃檯上,人們得拿上身份證、戶口本等所有證件,耐心排上一個小時的隊等待叫號才能完成一次簡單的存取款或者異地匯款。隨後的銀行卡-ATM-POS系統則將收付款終端從銀行手中拓展到了商業聚集區、機場、地鐵站和所有安裝了POS機的商戶手裏。這不僅爲商戶提供了便利,也大大刺激了銀行個人消費信貸的發展。

    支付終端的最近一次革命就來自於互聯網。終端最終被解放到每個網絡商戶和用戶的手中,可能是筆記本、掌上電腦或手機。這樣做的最重要的結果之一就是,商業銀行或支付機構可能會面臨其所有用戶突然因爲某種原因,同時發起多筆交易付款或轉賬,當然也可能會大宗賣出的某類金融資產(就像股票市場上的恐慌性拋售一樣)……問題在於,銀行和支付機構做好準備了嗎?

    其二,身份的數字化。支付終端的離散化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身份認證的問題。在並非面對面的情況下(有時即使面對面也未必真的能夠識別身份,不是嗎?)如何區分真實的交易還是欺詐交易?

    互聯網技術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通過手機或個人電腦將個人(或企業)的大量行爲狀態記錄並存儲到雲端(而不僅僅是交易行爲),並通過對人的行爲的連續性進行分析來識別身份。這種名爲數字化自我(quantified self的項目最近在硅谷受到創投公司的重視是由於它能夠幫助監測身體特徵,阻止疾病的發生,延長人類壽命並且降低醫療成本,但很可能成爲網絡身份認證的重要技術手段。

     

    身份數字化的另一個重要用途並非出於安全考慮,而是對人的需求進行分析,以便於金融企業爲其提供貼身服務。數字化自我的魅力在於,當機器提供給你提供一份金融服務方案的時候,或許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實需要。

    其三,服務通用化。或許很多人都認識到互聯網上很容易出現巨型企業,這源於同質化競爭在互聯網上如此激烈,以至於只有免費+服務最好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贏者通吃)。在互聯網的世界裏更換服務商只有很低的機會成本,很難想象現實世界中人們對品牌的忠誠度,由於客戶直接面對的是軟件(或者說是自己手機的屏幕),他們對品牌的感受也明顯要弱於對服務的感受。換句話說,在互聯網上,只有服務差異,沒有品牌差異。這也就是爲什麼互聯網如此渴望創新,因爲大公司對小公司並沒有絕對優勢。

    支付行業的困境

    不過,目前國內支付體系的發展正面臨停滯不前的危險。

    首先問題來自於行政部門。出於監管便利考慮,以及受強大的壟斷企業既得利益等因素影響,決策層有意爲線上線下資金流動設置防火牆,防止效率更高的互聯網支付體系衝擊線下支付網絡。還有消息稱,決策層還考慮將支付機構定位限制爲主要服務於小額消費支付,爲支付機構的線上虛擬賬戶設定各種限額和使用限制。

    對於互聯網金融,尤其是電子支付風險控制的研究仍亟待深入,除了對洗錢、套現、欺詐等風險的防範外,還包括貨幣電子化後對宏觀經濟貨幣政策的影響等等。不過,如果就此延緩電子支付體系的發展,所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整個經濟互聯網化的大幅放緩,長期來看金融行業的競爭力也會因此而受損。

    第二個困境來自於銀行與支付機構之間的產業鏈合作。由於支付機構作爲互聯網企業成長速度驚人,不少商業銀行擔心失去對支付體系的主導權。由於害怕支付機構掌握了互聯網入口後銀行被後臺化,部分銀行以擔心客戶信息泄露爲名拒絕將客戶身份驗證過程交給效率更高的支付機構完成;也有的銀行爲了獲得客戶交易信息而投入巨資創辦一家自己的網上商城(儘管這一行爲的可行性值得商榷,但支付機構的確幾乎沒有機會通過創辦一家銀行去獲取客戶的金融資產狀況)。

    實際上,支付機構與銀行的目標客戶存在很大差異。對於商業銀行而言,80%利潤來自於20%的高淨值客戶,因此商業銀行更願意把資源用於服務大客戶。而網絡支付企業的主要客戶都是那些希望在網上買便宜貨的普通消費者。支付機構集中爲這些低淨值客戶提供信用卡還款、繳水電煤氣費等民生服務,還能有效緩解銀行網點排隊壓力。

    不過商業銀行與支付機構之間並未建立互信的產業鏈關係。對於支付機構而言,應該從互聯網企業逐步向金融服務平臺轉型。其一,支付機構應該改變過去單一的產品主導,而是更多從瞭解金融業改革的層面出發,加強對金融企業需求的瞭解和服務,加強商業銀行對互聯網技術、營銷方面的培訓。其二,提供更加標準化的產品、服務和價格體系。其三,努力向金融行業較爲嚴格的內控、風險控制、信息安全以及合規標準看齊。

    而傳統金融企業若想要在網絡市場中佔得先機,還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學習互聯網演進規律,尤其是通過融入現有電子支付產業鏈和電子商務營銷鏈,嫁接最新的互聯網技術,爲企業的互聯網戰略夯實基礎。

    第三個困境來自於外資互聯網巨頭的威脅。包括蘋果、googlefacebook等國際互聯網巨頭都不同程度的控制着中國用戶的互聯網入口。這些創新能力超強的公司不僅中國用戶數量驚人、粘度甚至也超過任何一家國內企業;他們掌握着大量國內用戶的數據,而且他們都進軍電子支付行業。

    留給中國支付行業的時間或許並不多了。

    (文章來源:銀行家)

     

    本文鏈接:http://www.sicklycat.com/product/html/26.html轉載請註明!
    掃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多特蒙德中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10279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