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服熱線:400-615-8698
          多特蒙德中文

          中國金融改革創新的堵與疏

          2013年11月25日 TAG: 本站

          中國金融改革創新的堵與疏

           

          來源:上海證券報

           

          金融機構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互聯網金融。我們要麼順應潮流,奮起直追;要麼消極觀望,坐以待斃。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實體經濟是一個始終充滿風險的合作過程,如果沒有分散風險的途徑和規避風險的工具,人類合作的範圍無法擴展,經濟也無法發展,科學技術也無法進步。

          目前在金融領域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實質性的審批。這些程序複雜的審批,不僅阻礙了金融創新,而且成爲腐敗的土壤和溫牀。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制度套利型的創新步伐過快,衝擊了現有的監管體系,也導致金融市場結構極度畸形化,隱藏着巨大的風險。金融監管機構及時亮劍是非常必要的。

          這幾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進步,深刻改變了金融市場的生態環境,各個金融機構由於戰略眼光的高低和業務轉型的快慢,在市場中的地位有了明顯分化。

          金融機構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互聯網金融。我們要麼順應潮流,奮起直追;要麼消極觀望,坐以待斃。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悲觀言論容易摧毀思想理性

          現代經濟危機,常常以金融危機的形式爆發出來。每當金融危機發生,金融制度就受到社會的普遍批判,金融行業也常常作爲被怪罪和批評的對象。1997年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時如此,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時也如此。

          每當發生金融危機,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就成爲關注焦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經濟學界也曾掀起過批判金融深化和金融創新的浪潮。但是,當討論熱潮還未消退,亞洲各國的經濟通過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很快就復甦了,速度遠超人們預期。美國發生次貸危機,隨後歐洲又發生主權債務危機,對全球經濟形成海嘯一般的衝擊,人們對現代經濟的信心一度崩潰。在危機最爲嚴重的時候,有人認爲美國經濟從此會一蹶不振。現在證明,這些想法都過於悲觀。

          危機中的悲觀言論容易摧毀人們的思想理性,從而主導社會輿論,甚至點燃大衆對於金融行業的激憤情緒。危機過後,我們方能冷靜思考。

          人們都應承認,金融和實體經濟是相伴相生、互爲表裏、密不可分的。金融並不是危機的唯一根源。經濟危機包括金融危機,是大家都不喜歡但誰也躲不過去的一個學習過程,是社會爲經濟發展和制度完善所必須付出的學費。儘管我們總是希望學費少付一些,但人類的市場經濟制度能完全避免經濟危機而逐步成熟起來,也是不能想象的。

          金融植根於實體經濟,反過來實體經濟也離不開金融。究其原因,人類的實體經濟是一個始終充滿風險的合作過程,如果沒有分散風險的途徑和規避風險的工具,人類合作的範圍也無法擴展,專業化分工的程度也無法深入,進而規模效應也就無法提高,比較優勢也沒辦法發揮,成本也無法持續下降,經濟也無法發展,科學技術也無法進步。

          例如,如果沒有股票市場提供流動性極強的退出通道,風投資本就不會進入高科技領域進行投資。如果沒有大量的風險資本對高科技行業源泉般的澆灌,無法想象科技能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

          所以,應該承認,金融活動每時每刻都在爲社會創造價值。對於傳統金融業和服務業的價值,人們認識起來比較容易,但對於現代金融,特別是金融衍生品等產品創造價值的作用,人們認識起來就不是那麼直觀了。

          金融產品,包括期貨、期權等衍生產品的價值在哪裏?在於其具有規避風險的功能。從全球範圍看,實物交割量一般不超過總交易量的5%,但這並不意味着95%以上的交易都是毫無意義的。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那些願意承擔風險的金融資本參與其中,在一個高度放大的交易中提供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的功能,那麼5%的實物交易和流通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承受較大風險。

          當然,金融資產與心理預期和信息流通速度也密切相關,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就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社會心理因素所導致的金融泡沫,經常會給實體經濟帶來破壞性影響,這方面我們應該在制度上加以預防。但是,不能因此否定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推動作用。

          金融監管遭遇機制能力挑戰

          最近10年,包括銀、證、信、保等在內的中國金融機構總資產從2002年的4.3萬億,增長到了2012年底的153萬億,金融業的變化不可謂不大。爲了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新一屆政府已經表現出巨大的決心來推動金融改革。  最近,金融改革已呈現出明顯加速的跡象。7月,央行放開了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管制,存款保險(放心保)制度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利率市場化正在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對於今後一段時間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可以從以下四方面推進。

          第一,放鬆管制。本屆政府多次強調要減少前置性審批,把市場的權利還給市場,把企業的權利還給企業。目前在金融領域,除了利率和匯率這兩大資金價格要素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外,股票市場、債券發行、機構設立、業務許可、金融產品的設計等方面還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實質性的審批。這些程序複雜的審批,不僅阻礙了金融創新,而且成爲腐敗的土壤和溫牀。

          第二,加強監管,嚴懲違規。監管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保證。層出不窮的金融創新,對現有的監管體制和監管能力提出了挑戰。雖然我國目前實行的是金融業的分業經營,但隨着理財市場的不斷壯大,以及金融產品創新的不斷深化,各個金融機構之間已經互相滲透,合作和競爭日益廣泛。金融混業已經成爲一種必然的趨勢,混業經營和分業監管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第三,業務轉型,機構整合。這幾年的金融改革和科技進步,深刻地改變了金融市場的生態環境,各個金融機構由於戰略眼光的高低和業務轉型的快慢,在市場中的地位有了明顯的分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但也有機構由弱變強,市場地位一路上升;同時也有機構由強變弱,市場地位不斷下滑。因此,業務轉型的成敗決定了金融機構的興衰存亡。

          第四,擴大金融服務業的廣度和深度。金融進入了新時代,人類都將生活在網絡化的環境中。面對這一新變化、新挑戰、新機遇,金融機構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互聯網金融。可以肯定,隨着計算機、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進步,互聯網金融將會以超過人們預料的速度顛覆傳統金融的理念和模式,也會以超過人們預料的速度侵佔傳統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

          金融創新須嚴防制度套利

          金融改革應該以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爲軸。最近掛牌的上海自貿區承擔着四項使命,分別是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行政精簡化。金融市場創新、金融業開放、內資外投和外資內投等改革要在自貿區內優先試點,彰顯了本屆政府融入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決心。按照可複製、可推廣的戰略部署,上海自貿區的實驗對全國將具有巨大的示範意義。

          目前,金融創新大致沿着三個方向展開:一是突破現有制度的制度套利型的創新;二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的創新;三是以資產證券化和非標融資爲核心的融資工具和融資方式的創新。

          這三類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機構的趨利性動機,在市場上自發誕生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令人擔心的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制度套利型的創新步伐過快,已經超出了現實的監管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又助長金融機構不正當的盈利模式。制度套利創新的急劇膨脹,衝擊了現有的監管體系,也導致我國金融市場結構極度畸形化。

          金融各行業的資金已經相互打通,風險高度關聯,容易導致風險在各個金融產品的接口處迅速集聚,引發系統性風險。

          金融監管機構在加強監管方面亮劍,這對金融創新是非常必要的。前段時間,證監會負責人有一篇文章,提出要堅決查出欺詐發行、違法披露、老鼠倉等違法行爲。同時證監會也嚴格查處了一批違規違法的機構和個人,對市場有着十分重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爲下一步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保證。

          長期以來,中國金融機構的盈利模式是依靠牌照管理和價格保護的壟斷收益,導致金融機構普遍創新動力不足。但在金融同業合作和競爭當中,業務牌照壁壘將會逐步地弱化,而規模和渠道、風險管理能力、市場化程度對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將會起到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對金融機構來說,一方面要保持和培養自身在專業領域裏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要基於自身優勢參與金融價值鏈的同業合作,在合理定價和分攤風險的基礎上發揮協同效應。

          我們要麼順應潮流,奮起直追;要麼消極觀望,坐以待斃。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本文鏈接:http://www.sicklycat.com/product/html/26.html轉載請註明!
          掃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多特蒙德中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10279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