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服熱線:400-615-8698
          多特蒙德中文

          2013,大數據時代的“破”與“立”

          2013年12月23日 TAG: 本站

          2013,大數據時代的“破”與“立”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記者 李宓)“大數據現在已經成爲天大的事”。11月12日,美國政府公佈新版大數據研究計劃,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霍爾德倫致辭說,他去年曾預測大數據將是件“大事”,現在來看保守了。


          時間倒回到6月,斯諾登的41張幻燈片,讓美國大數據監控項目“棱鏡”浮出水面,令人不寒而慄。

          2013年被一些專家稱爲“大數據元年”。對大數據時代的樂觀和憂慮,在這一年充分展示。

          大變革

          “除了上帝,每個人都必須用數據說話。”不僅是人,整個世界都越來越數據化。信息革命深入發展,如潮的數據澎湃而至,數量之巨,種類之雜,來勢之快,前所未有。

          IDC(國際數據公司)估計,全球2012年產生數據總量約2.8澤字節。有人計算,這相當於3000多億部時長2小時的高清電影,連着看7000多萬年也看不完。

          而這還只是序曲。更大的浪潮在後頭。

          IDC預測,未來幾年,全球數據量每隔兩年翻一番,2020年達到40澤字節。

          大數據不單單是“數據的工業革命”,而是一場更深刻的科技和產業大變革的組成部分,是對未來大趨勢、時代新特徵的一種描述。大數據是推動這場大變革的重要動力,將成爲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新的關鍵資源。蒐集、分析和運用指數級增長的龐大數據,將催生創新,爲各行各業提供新的發展機遇,給人們日常生活帶來改變。

          星巴克有意推出的“大數據咖啡杯”就是個小小的例子。美國媒體報道,這家咖啡連鎖巨頭打算試驗在一些咖啡杯中裝上傳感器,收集常客喝咖啡速度等數據,從而爲喝咖啡較慢顧客提供保溫效果好的杯子,提高其滿意度和忠誠度。

          業內人士認爲,大數據的本質還不在於“大”,而是以嶄新的思維和技術去分析海量數據,揭示其中隱藏的人類行爲等模式,由此創造新產品和服務,或是預測未來趨勢。

          暢銷書《大數據時代》的作者、英國牛津大學數據科學家舍恩伯格認爲,大數據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和方法論,人們面對的不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

          “現有的認知和體系是建立在稀缺數據上的成果,人們思維和工作方式必須發生變革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舍恩伯格在其書中寫道。

          大競爭

          大數據被視爲創新和生產力提升的下一個前沿,正成爲國家競爭力的要素之一,在世界範圍內日益受到重視。多國政府加大了對大數據發展的扶持力度,甚至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3年,圍繞大數據的國際競爭繼續加碼。

          諮詢公司益百利集團的研究顯示,全球對大數據項目投資總額去年已達45億歐元(約60億美元),預計今明兩年均會保持約40%的增長速度。

          在美國,大數據已由熱點詞彙變成重點項目。去年3月,美國政府已公佈2億美元的《大數據研究發展計劃》,今年11月再度公佈涉及各級政府、私企、科研機構的多個大數據研究項目。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科學基金會等都參與其中,有評論稱之爲美國大數據戰略2.0版。

          在英國,雖然經濟不景氣、財政緊縮,但政府依然爲大數據一擲千金。2013年初,英國商業、創新和技能部宣佈將注資8億英鎊發展8類高新技術,其中1.89億英鎊(約3億美元)用於大數據項目。

          大數據在中國也已啓動駛入“快車道”,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正多方位佈局。工信部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將信息處理技術作爲四項關鍵創新技術工程之一,其中包括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挖掘等。隨着4G牌照在2013年末的發放,更高速的網絡將帶來更大的數據流,爲政府和企業帶來戰略性資源。

          大挑戰

          “棱鏡”今年曝光,讓人看到大數據時代維護國家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棱鏡門”讓各國政府意識到“數據主權”的重要性,以及在網絡和電信核心技術上依賴個別國家的惡果。必須加快自主創新以保護“數據主權”,已成爲一些國家的共識。

          英國《自然》雜誌3月刊登的研究發現,只要有4個時間點和位置的數據就能確定一個人身份,準確率高達95%。這表明,大數據足以將一個人“描畫”清晰,現有法律手段和核心技術對個人隱私的保護正在逐漸失效。

          如何在大數據來襲中保持清醒和理性、有所創新和創造,對國家和個人來說同樣是考驗。

          專家指出,大數據可望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發揮重要貢獻,巨大的人口基數、經濟體量和需求,意味着中國發展大數據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應該看到,大數據具有價值密度低的特性,挖掘、分析等技術要求高。中國不能僅滿足於做“世界數據中心”,應防止概念炒作,加強自主創新,進行前瞻性的制度設計等佈局,順勢而爲,將“中國創造”由機遇化爲現實。

          還應該警惕“迷信”大數據等傾向,認識到大數據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心理學家認爲,大數據創造的模型會將人束縛在算法提供的選項中,過度依賴大數據分析也可能束縛創新。美國互聯網活動家帕裏澤稱之爲“互聯網濾泡”:互聯網個性化雖然帶來方便,卻將人們侷限在自己過往行爲模式的“氣泡”中,無法觸及海量信息帶來的無儘可能。

          大數據專家喜歡用莎士比亞“凡是過去,皆爲序曲”來形容大數據分析的必然,但大數據提供的也只是參考答案而非最終答案。無論在小數據時代還是大數據時代,探索和創新精神都不應放棄,正如林肯所言,“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未來”。

          本文鏈接:http://www.sicklycat.com/product/html/26.html轉載請註明!
          掃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多特蒙德中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10279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