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服熱線:400-615-8698
    多特蒙德中文

    互聯網金融離真正的金融創新有多遠?

    2014年06月24日 TAG: 本站

    互聯網金融離真正的金融創新有多遠?


    來源:新浪財經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對金融本能的迴歸,談創新爲時尚早。金融行業創新的下一個戰場一定是新數據在風控領域的應用。這些數據的應用不僅可以讓風險定價變得效率更高,也會讓風險定價變得更加準確。


    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曾說過,過去金融體系裏唯一有價值的創新就是發明了自動提款機。雖然那個時候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並不像現在這般風靡雲 蒸,但是即使在今天,沃爾克先生這個略顯激進的觀點,依然可以讓那些大談金融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們脊背發涼。互聯網金融離真的金融創新到底還有多遠?

    我們知道,自農耕社會之後,所有的科技革命都是圍繞信息傳遞技術展開的。火車革掉了馬車的命;電報、電話的普及又讓信使們完全失去了價值;移動電話 的出現則讓固定電話的使用頻率不斷降低;而互聯網技術則讓視頻、聲音、文字等各種各樣的信息以電脈衝的形式在世界各地快速地傳遞着。金融本身就是一個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行業,金融業的發展勢必依賴信息傳遞技術的進步。

    我們還記得羅斯柴爾德家族在英法戰爭中利用快馬和遍佈各地的眼線大發橫財的故事,雖然故事本身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這個故事的確將金融業利潤的來源——更好的信息傳遞這個事實展現得淋漓盡致。所以,不斷接受新技術,不斷利用新技術尋求更高效、更迅捷、成本更低的信息傳遞與其叫做金融創新,不如稱之爲金融業的本能。畢竟,並不是銀行家們發明了電報、電話和互聯網技術。

    但是,在中國,由於金融的強監管制,金融行業的從業者們似乎花了更多的心思在牌照功能的組合上,在與監管層玩捉迷藏上的投入絲毫不少於對發展業務的鑽研。上週末,央行副行長劉士餘就曾嚴厲的指出:中國金融市場的主體行爲存在嚴重扭曲,突出表現就是各類金融機構的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氾濫,這些 牌照功能的組合不僅不算是創新甚至涉嫌逃避監管。而牌照功能的組合讓許多本不需要參與交易的機構都有機會在交易中間分一杯羹、扒一層皮,這也直接導致進入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過高。

    在我看來,劉行長的講話絕非危言聳聽。某些金融機構和大型資本集團的一些做法不僅算不上創新,甚至已經墮落到喪失金融業本能的地步,完全迷失在與監管層的遊戲當中了。更好的利用新技術去高效便捷的傳遞信息應是我們始終的追求,這樣做不僅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讓交易結構更加清晰,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讓一切都變得更美。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正是對這一金融本能的迴歸。當然,互聯網金融的核心和本質依然是金融,不管如何發展也離不開必要的監管以及與傳統金融機構類似的風險控制、風險計量。同時,最離不開的也依然還是每一個金融服務機構應有的對風險的敬畏。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種對金融本能的迴歸就定義爲創新,拍着胸脯在各類場合大談行業革命呢?我認爲,爲時尚早。

    首先,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從來不是對立的關係,兩者不僅可以採用類似的新技術達到推動行業發展的相同目的,在用戶體驗提高以及內控和風險管理上兩者還有許多可以互相借鑑學習的地方。

    其次,互聯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當真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自然趨勢,並不存在誰發明了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的問題。我認爲,未來的金融都會或多或少的依賴互聯網或者說現代信息技術,也許10年之後,互聯網金融這個詞會被多數人扔進垃圾桶,因爲任何的金融都離不開最新的信息交互技術,金融只是金融而已。

    之所以互聯網金融在今天還可以被定義爲一個行業,也只是因爲互聯網技術與過去信息保存、傳遞技術比起來更加龐雜和迅速,而且直觀的令那些白鬍子銀行家們有些不安而已。但是追根溯源的話,就像利用電報來替代信使傳遞各地收集來的金融信息很難被稱爲金融創新一樣,互聯網技術與金融行業的淺層結合最多也只能算作服務方式方面的微創新,離真正的金融創新還有相當的距離。

    那金融領域的下一個創新機會在哪裏,這個機會又跟互聯網技術有着怎樣的關係?由於金融的核心屬性是風險控制,在我看來,只有涉及風險管理方式的創新才談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創新。互聯網時代與之前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這個時代記錄了太多原本不可被記錄的數據,這些數據給新的風險評估方法創造了無限的可能。這些新的數據背後的價值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特別是在目前這個互聯網終端、互聯網商業模式不斷增多的時代,新的數據誕生的速度甚至超過了對於數據價值進行有效挖掘的技術的進步速度。如何可以利用這些新生數據有效的對金融風險進行更加準確的定價,將是下一個金融創新的重頭戲。

    談到數據挖掘,不得不提的一個詞就是大數據技術,而到底什麼是大數據技術卻很少有人能夠講明白。這裏我僅就自己的理解範圍給出一定的說明。首先,大數據技術並不是簡單的指數據量大。目前,大數據技術重點研究的方向分爲兩個:

    一是多維度結構化數據的挖掘,一是非結構化數據的使用。目前有效的風險定價模型裏的變量個數多集中在十幾到幾十個,也會存在一些模型具有上百個的變量。在這樣的變量個數範圍內現有的數據挖掘方法可以很好的發揮作用,建立有效的模型,利用數據背後的價值,得到置信度較高的風險定價結果。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有效的變量個數在成倍的增長,我們現在可能需要面對幾千甚至上萬個變量。處理變量個數如此之多的數據,給我們提出了相當大的挑戰,不管是從計算成本考慮還是從結果的準確性考慮,都需要我們開發新的技術去處理這些數據。

    另外一方面,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的互聯網體系裏也產生了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比如一張朋友圈上的照片;比如某個用戶對於搜索引擎的使 用習慣(關注哪類關鍵詞);比如他在微博上發表的一段話等等。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碎片化的非結構數據背後也一定蘊涵着較大的價值。但是,目前並沒有太多辦法能夠讓這些數據背後的價值在風險控制領域得到充分的體現。在精準營銷領域,已經有一些較爲成功的公司在使用這些數據了,但是在風險管理方面,即使在反欺詐和負面排查方面對這些數據的使用還在十分初級的階段。

    作爲以技術驅動金融變革的堅定信仰者,我始終認爲金融行業創新的下一個戰場一定是新數據在風控領域的應用。這些數據的應用不僅可以讓風險定價變得效率更高,也會讓風險定價變得更加準確,有機會讓金融消費者脫開羣體標籤,而以個人的身份去接受更加公平的金融服務,這種創新絕對不是互聯網金融的專利。

    事實上,已經有不少傳統金融機構在積極的使用部分新數據了。比如,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在使用健康手環的信息爲客戶進行更加準確的健康險和壽險的定價;一些車險公司也在跟主要的汽車廠商協商合作的可能,利用車載設備記錄用戶的駕駛習慣,並以此爲用戶提供更加公平的汽車保險價格。在我看來,這些纔是真的金融創新,這些也才真的是讓金融變得更加公平的一個手段。

    當然,追求深層次的創新並不意味着,要忽視現階段在金融服務方式上的改進,要抹煞金融領域使用互聯網技術的意義。相反,正是這些不斷的微創新在爲這個時代積累更多的新數據,這將是我們在金融創新的下一個戰場上的終極武器。

    本文鏈接:http://www.sicklycat.com/product/html/26.html轉載請註明!
    掃描加入
    Copyright © 2015 - 2024 上海多特蒙德中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滬ICP備11027956號